为持续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推动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双向提升,轨道交通学院轨道交通综合教研室精心筹备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如期举行。11 月 7 日银龄教师骆永林将以《车辆制动装置》课程中 “4.1 闸瓦制动” 为主题开展教学展示,轨道交通学院领导、督导组成员及本校无课教师莅临现场听课评议,共探教学提质新路径。

骆永林老师作为拥有丰富铁路岗位实战经验的银龄教师,深耕铁道车辆技术教学一线多年,既深谙行业实际需求,又熟稔教学规律。此次公开课聚焦 “闸瓦制动” ,涵盖基础制动概述、制动类型与制动力形成方式、地铁与铁路客货车制动频率 / 减速度 / 制动距离差异、闸瓦制动装置类型(单侧 / 双侧闸瓦式)等关键知识点,精准对接《车辆制动装置》课程教学大纲,紧扣铁道车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核心需求。
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从基础制动装置的定义、作用切入,逐步展开不同场景下制动系统的性能差异与应用特点,结合铁路货车、客车、城轨车辆的制动装置实例,层层递进解析闸瓦制动的核心逻辑。尤其针对单侧闸瓦式(铁路货车主流)与双侧闸瓦式(机车、客车采用)的结构特点、优劣势及适用场景,通过细致拆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为后续专业技能提升筑牢基础。
凭借多年教学积淀与行业经验,骆永林老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此次公开课充分展现了 “直观化、本土化、智能化” 的教学亮点。在教学呈现上,他以大量高清图片、实操视频为依托,直观展示了闸瓦制动装置的结构部件、工作过程及磨损状态,把抽象的机械原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觉画面,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紧密结合重庆本地铁道交通案例,如重庆城轨环线紧急制动距离标准、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装置特点等,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场景、本地行业发展紧密关联,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强学习代入感。
响应 AI 赋能教学的发展趋势,课程将融入智能化教学手段。骆老师带领学生运用 AI 工具搜集整理制动系统相关资料,通过信息筛选、整合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数据处理能力,让传统专业课程焕发科技活力,实现 “教师主导、学生中心” 的教学理念落地。
此次公开课是轨道交通学院推进教学交流常态化、促进教师互学互鉴的重要举措。课后,参与听课的领导、督导及教师将围绕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AI 技术应用实效、课堂互动效果等方面展开集中评议,既肯定亮点特色,也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助力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对于参与听课的教师而言,这既是一次学习银龄教师教学经验、吸收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机会,也是一次探讨传统专业课程与 AI 技术融合路径的交流契机,将有效推动全院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创新与提升。
轨道交通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常态化开展公开课、教学研讨会等活动,持续营造 “以教促研、以研兴教” 的良好氛围。此次骆永林老师的《车辆制动装置》公开课,不仅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体验,更为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助力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铁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